
一些重要的交流场合需要双向、多轮次的交流方式,这时需要的是交替传译。这样的典型场景包括国际会议、商务谈判、商务拜访、技术研讨、技术培训、学术交流、新闻发布、电话会议或视频会议等等。重要场合的交替传译需要字斟句酌,对译员的学识、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挑战。
目录
什么是交替传译
交替传译(consecutive interpreting)也叫即席传译,是最传统的翻译形式。译员坐在距离主讲人较近的地方,采用特殊笔译规则做好记录。当主讲人完成一个阶段的讲述,翻译员将全部信息自然、流畅的转换为目标语言,将主讲人所表述的全部信息完整、准确的表述出来。

交替传译的实现形式
交替传译一般可以由1人完成不超过6个小时的专业会议口译,翻译员仅仅需要一支笔、一个笔记本作为辅助。演讲人的单次发言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,交替传译员和演讲人采取接力式发言的形式。
交替传译适用于哪些场所
1. 从受众角度而言,交替传译适用于比较正式的会议、谈判、学术等专业交流活动;
2. 从沟通方式而言,交替传译采用接力式发言的翻译形式,参会双方或者多方往往具备均等的发言机会;
3. 从语言种类而言,交替传译形式一般只能承载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;
4. 从翻译质量而言,交替传译适合对翻译精准度要求比较高的会议。

交替传译并不是同声传译的初级阶段

交替传译采用的是接力式发言的翻译形式,会议双方往往会在短时间内针对不同的议题展开讨论,有些时候甚至是正面交锋,双方对话唯一的根据就是译员所给出的信息,这意味着交替传译员往往承担着巨大压力,译出信息承载着法条般的严肃和合同般的严谨。而一名合格交替传译员译出率不得低于90%,一些重要信息,译出率必须做到100%。
而同声传译较高的容错率,以及大众对这个职业所赋予的光环,使受众往往采用一种欣赏、仰视的姿态来考量同声传译的翻译质量,所以译出率高于70%已经可以被接受,而同声传译的即时性已降低了受众对翻译质量的评价标准,毕竟,鱼和熊掌不可兼得。
交替传译是最典型的翻译形式
不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,这一级别的翻译从业者都拥有着一个超乎寻常的大脑,口译员需要在极其苛刻的时间、环境和会议节奏的压力下,完成不同阶段的翻译任务,这对译员的注意力、思考能力、逻辑能力以及体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。
总之,交替传译是一个容易被误读的翻译形式,具体选用何种翻译形式还要取决于您的实际翻译需求。


